【污水处理问答】初次应往生化池内投加多少数量的污泥?
如采用干污泥培菌法,则我们必须保证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在3g/L左右,即3Kg/m3,由于干污泥的含水率在80%,因此至少应向曝气池内投加干污泥的量为15Kg/m3,即100m3的池子中应投加干污泥1.5吨左右。
如采用干污泥培菌法,则我们必须保证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在3g/L左右,即3Kg/m3,由于干污泥的含水率在80%,因此至少应向曝气池内投加干污泥的量为15Kg/m3,即100m3的池子中应投加干污泥1.5吨左右。
如采用干污泥培菌法,首先在曝气池内放满清水或河水,并进行曝气,同时把准备好的干污泥慢慢投入曝气池内。全部投入后继续曝气2-4小时,曝气结束后静止2小时后放掉上清液,如此过程可重复2-3次,直至静沉后的上清液清澈透明,不混浊,这一过程称为污泥洗涤、污泥活化或污泥挂膜。污泥活化后,再用有营养的水或低浓度的废水开始进行驯化。
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后,完成答题: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质、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类,物理性质指标如:色度、温度、嗅和味等,生物性质的有机物常用指标如:化学需氧量、总有机碳等。
产生原因:缺少营养,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,菌胶团生长不良;PH值高或过低,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,污泥松散,体积偏大。
按照二沉池的泥位调节回流比。这种方式可避免出现因二沉池泥位过高而造成的污泥流失现象,出水水质较稳定,缺点是回流污泥浓度不稳定。
产生原因:曝气池溶解氧过低,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,其与Fe作用生成FeS
产生原因: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,污泥生长不良,大量污泥解絮
产生原因:进水负荷过高,冲击负荷较大,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,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。
产生原因:污泥老化,泥龄过高,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。
答:如果数据测定正确的话,只有一个解释,即总氮大大高于氨氮的情况下,含氮有机物不断氨化,氨氮不断硝化,而此时处理系统都处于好氧条件下,硝酸氮不能反硝化而大量积累,此情况下如果处理时间增加,出水氨氮可下降,出水硝氮还会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