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五种新技术归纳总结
1、沉淀污泥生物处理系统。2、石灰投加技术。3、污泥碳化技术。4、微生物水解干化蛋白提取。5、热水解+厌氧消化
1、沉淀污泥生物处理系统。2、石灰投加技术。3、污泥碳化技术。4、微生物水解干化蛋白提取。5、热水解+厌氧消化
德国汉堡在Koehlbrandhoeft污水处理厂内建设了一个包括厌氧消化、沼气发电、污泥干化、污泥焚烧在内多种工艺组合的能源化综合利用项目,从概念上看是十分先进的,国内已有多篇介绍。本文根据这些文章所提供的数据,结合汉堡公用排水公司(Hamburg Public Sewage Company)在年报等公开出版物中的基础数据,试图对这一十分复杂的项目进行一个量化解读。
产生原因:
1、沉淀池有死角,局部积泥厌氧,产生CH4,CO2 ,气泡附于污泥例使其上浮,出水氨氮往往较高;
2、回流比过小,污泥回流不及时使之厌氧。
污水处理正常运行的情况下,在温度高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不会出现严重的污泥膨胀情况,往往出现在每年的春夏、秋冬换季时。即发生在气温、水温和气压交变的环境。在分析一些污水处理厂的统计数据后,发生泡沫现象的时期为:由水温高于气温而交变到水温低于气温时(3月份到4月份)和由水温低于气温而交变到水温高于气温时(10月份到11月份)。
1、缩短污泥龄。及时对膜区进行排泥,保持污泥有较好的沉降性,从而减轻生物污染。2、根据污染物成分适当调整清洗方案及药剂。3、提高膜区风量,改进膜件底部的布气设施,同时定期检查,及时清理抖动风口。4、更换两组新膜。
1、生物污染。膜丝表面滋生微生物,容易形成生物黏泥,造成膜阻力升高。2、无机污染。通常是由钙 、 镁离子及其他无机盐类引起的表面结垢。3、有机污染。造成膜有机污染的主要是石油,尤其是不可生物降解的重油、污油等。4、进水含油量超出设定值。5、清洗方式不合理。反洗频次较高且反洗水质得不到保证。6、系统膜组件的抖动风设计不合理。造成风量供应不均,强度弱,风孔有堵塞现象。
1、进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、油类物质等易产生泡沫的物质,泡沫为白色,泡沫细小、轻且不带黏性。2、新安装曝气头后产生的微小气泡所导致的短期影响。3、微生物繁殖中产生大量脂类物质或含脂微生物所致,泡沫为泥色,气泡大,带黏性。4、好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发生反硝化作用后产生的泡沫,带黏性,泥色。
近日,中国建筑承建的陕西省首个全地下污水处理厂——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。这座位于地下18米、精巧构筑的“地下城”将为城市彻底“清源”,为原污水处理厂提升日1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,远期处理规模将达30万立方米/天。
从水质的精准管理来说,对于各个流程阶段的数据化描述,是实施过程控制的首要前提,这个在很多污水处理厂都已经有了深入的应用,比如通过不同阶段的溶解氧的检测,进行功能区域里的微生物环境的控制,来保证各个阶段的污染物的去除;又或者通过监测ORP的变化,判断各个功能区域的硝化和反硝化,厌氧生物释磷和好氧生物聚磷的进行程度,预先判断出水水质是否超标,生物处理的复杂性不言而喻,通过可测量的数据来对生物处理进行宏观的描述,使运行人员对生物处理实施有效管控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处理的过程控制。
回流污泥量的调整方法有哪些?